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地区
安徽省
国内
国外
广东省
四川省
北京
云南省
江西省
甘肃省
湖北省
吉林省
香港特区
黑龙江省
内蒙古区
河南省
上海
福建省
海南省
澳门特区
西藏区
青海省
宁夏区
天津
湖南省
新疆区
广西区
重庆
山东省
贵州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台湾省
陕西省
山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2021/4/1 14:30: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人民瞭望    点击数:755
分享到: 更多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我国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崭新阶段。乡村振兴,文化不可缺位,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乡村文化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引领,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素养,决定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成色,决定了农村的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以文兴业

富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自然气韵的乡村文化,是助力乡村振兴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和稳定增收方面,以乡村文化为支撑的特色文旅产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安徽省黄山市利用古村落、古民居密集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黟县为例,几年前该县就接待国内外游客上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百亿元,三成居民从中获益。

过去几年,甘肃省临夏州建设了许多民族特色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游客来到这里,体验生活,品尝美食,感受特色文化。村民因此收入增加,民族文化也得到传承。

乡村面貌根本改变,乡村发展有了活力,公共服务水平也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不少地方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起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出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工艺产品,推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复兴。

贵州省2016年启动实施文化产业扶贫“千村计划”,累计扶持贫困县(区)文产项目54个,率先在全国走出一条以文化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路子。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到2020年,贵州文产项目扶持资金达到3500余万元,实现14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所在县全覆盖,项目类型涵盖民族服饰加工、手工艺品制造、吉他生产、刺绣、银饰、蜡染、民族医药、古法造纸、民间演艺、竹编、文化旅游景区及产品打造等多个业态。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一方面激发了一些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也相当程度上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提振了各族群众的精气神。

▲只有保护好乡村传统文化,保留乡土味道,才能让乡愁有乡可寻。图/满常学

以文化人

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广大乡村拥有非常丰富的民族工艺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使这些遗产得以活化,助力乡村文化产业的振兴,也留住乡愁。

如何让乡村文化遗产活起来?如何留住人们的乡愁?

很多乡村建起了村史馆、村史长廊、脱贫攻坚陈列馆等文化设施,展现村庄历史、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陕西绥德郝家桥村的革命历史陈列室,建成后吸引了一批批参观者,已成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韵与国韵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优秀的文艺作品具有培根筑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电视剧《花繁叶茂》,以贵州省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为原型,讲述了花茂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与村支书唐万财一起带领村寨群众奔小康的故事,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枫香镇因此迎来很多游客。

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开始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大量学者、艺术家、企业家深入乡村,体验地方传统文化,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多档扶贫系列纪录片,聚焦先锋人物,讲述典型故事,一个个真实的脱贫案例,记录下脱贫攻坚这场伟大实践。

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是关键。不论是通过文艺作品凝聚力量,还是通过本土文化浸润人心,都是希望更多人能眷恋乡村,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的艾吉玛,2014年回到家乡后,制作、创新“太阳花”产品,每年为来自呼伦贝尔市多个地区的千余人提供“太阳花”手工艺品制作培训,让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稳定的工作。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胡春莲,跟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绣传承人李兴秀,学习制作羌绣作品,凭着自己的羌绣技艺,如今月收入达到2000元。

很多地方在吸引人才回归上绞尽脑汁。以山东曹县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多种媒体宣传渠道,广泛宣传人才回流政策,制定出台能人回村任职和回乡创业的激励措施,适当放宽能人回村任职条件。

个体带动群体,政策保驾护航。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一个个本土人才发挥着领头羊作用,带领乡村走上了振兴之路。

乡情有来处  乡愁有归处

自2014年起,住建部、国家文物局、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了4批4157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各地也公布了多批次地方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我国大量物质文化遗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广袤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只有保护好乡村传统文化,保留乡土味道,保持乡村风貌,才能让乡愁有乡可寻。

农民群众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的感受力和需求日益增长,每个人都希望建设出有乡土味道、有乡愁记忆、有文化灵魂、有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乡村文化建设,意在把农村建设成新型农村。新型农村的根是乡村本土文化资源,新型农村的魂是深入每个村民心中的本土文化。

有专家表示,只有以文化凝聚人心、坚定信心、引导村民,才能提振精气神,激发人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产业是乡村的基础,文化是乡村的未来。只有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描绘出更好的未来,让乡情,有来处;让乡愁,有归处。

   新闻封面
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中国风情杂志     求实网     光明网     凤凰网     阿新视觉     河南轻工业行业协会     麦特名品     中国新儒商官网     少儿素质教育     第六村康养     中国日报     国际在线     中国网     央视网     新华网     人民网